【崇祯十七年】第九章 战术战略(2/11)
他们的目标是彻底切断袁崇焕援军的来路,确保自己的战略优势。
皇太极的真军的行动迅速而果断,他们的军队在迁安城内集结完毕,士气
高昂。将领们在战旗下商讨着进攻策略,士兵们则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
的准备。他们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征服的执着。
随着进攻的号角响起,真军再次踏上了征途。他们的目标是三屯营,一个
战略要地,一旦占领,将为他们进一步的侵略铺平道路。真军的士兵们,带着
对胜利的信心和对敌的蔑视,勇往直前,誓要将三屯营纳
自己的版图。
迁安城的悲剧,成为了真军铁蹄下的又一道伤痕。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
如今只剩下了废墟和悲伤。而真军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的野心和欲望驱使着
他们继续前进,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真军在攻下遵化和迁安之后,并未有丝毫懈怠,他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巩固
战果,为进攻北京铺平道路。在急行军两之后,他们于十一月初六
到达了三
屯营。这个位于遵化东北方向的军事要塞,对于真军来说,是必须拿下的战略
点。
三屯营的总兵朱国彦,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心中充满了后悔,早前未
能允许赵率教的部队城,如今却已经为时已晚。城内的守将们,许多贪生怕死,
副总兵朱来同等甚至选择了潜逃。朱国彦在得知这一
况后,愤怒而无奈,他
将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以示警戒。
然而,这样的举措已经难以挽回三屯营的颓势。真军的攻势如同狂风
雨,
无地冲击着三屯营的城墙。守军虽然奋力抵抗,但士气低落,
心惶惶。在
真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墙终于在初七被攻
。
朱国彦在城之际,选择了与妻子张氏一同自尽,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名节和
忠诚。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与血泊中显得格外悲壮,成为了三屯营悲剧的见证。
真军攻占三屯营后,并未手软,他们重复了在遵化和迁安的残酷行径,只
留下年轻,其余的居民再次遭到了无
的屠杀。三屯营的街道上,哭声震天,
血迹斑斑,这座曾经和平的城池,如今变成了间炼狱。
皇太极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确保了遵化的东北和东南方向的军
事安全,为进攻北京提供了稳固的后方与补给线。同时,他也通过迁安方向的军
事部署,威胁到了东面的永平和抚宁的安全,形成了对袁崇焕指挥的明军的反堵
截。
袁崇焕尽管英勇善战,但在真军的
心布局下,他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
制。他的援军被牵制在遵化、迁安和三屯营一带,难以有效支援京城。皇太极的
这一战略,无疑是对袁崇焕的一种巨大挑战,也是对他军事才能的一次严峻考验。
在这场战争中,真军的铁蹄无
地践踏着大明的土地,他们的
行给这片
土地上的民带来了
重的灾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苦难中,大明军民的抵抗
意志和国
怀被进一步激发。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抵
御外敌的侵略。
皇太极在遵化的胜利让他的野心愈发膨胀,几场战斗的胜利似乎来得太过容
易,让他对大明的土地更加垂涎三尺。遵化城之后,他不仅没有满足,反而将
兵锋继续向东推进,直指三屯营和迁安。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袁崇焕的公然示威
和恐吓,意图让这位大明的守将不敢轻举妄动,老老实实地待在原地。
在遵化留下八百士兵守卫,皇太极又在三屯营和迁安各留下八百士兵,确保
了这些战略要地的安全。随后,他再次集中真军的主力,于七
开始从遵化向
西南方向的蓟州发起进攻。他的目标很明确:在袁崇焕可能赶来支援之前,迅速
拿下蓟州,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打下基础。
袁崇焕原本的第一方案——在遵化以北拦截皇太极的真军——已经宣告失
败。他曾分管山海关外的防务,而蓟辽总督刘策则分管关内的防务。袁崇焕曾多
次提醒朝廷重视长城防线的安全,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他请求派兵支
援长城防线的请求甚至遭到了拒绝。如今,面对真军的步步紧
,崇祯帝和朝
廷终于意识到了当初的短视和错误,后悔不已。
袁崇焕得知遵化、三屯营和迁安的失守,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