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十一章 争分夺秒(4/7)
来,可是皇上有什么旨意吗?」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和忐忑,毕竟在战败之后,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皇帝
的责罚。
王承恩微微点,随即收敛了笑容,换上了一副严肃的表
,道:「嗯,嗯,
二位听旨。」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让满桂和侯世禄立即跪伏于地,气氛变得庄重
而紧张。
王承恩宣读了皇帝的旨意,声音清晰而坚定:「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
世禄,抗敌有功,保存实力,忠心护国,特此犒赏银万两,粮备足,命你二部
就地驻守德胜门外,以抗关外真
。」
随着旨意的宣读,满桂和侯世禄的心由紧张转为激动,他们感激涕零,心
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们高声回应:「微臣接旨,皇上万岁,大明永存。」声音中充满了对皇帝
的忠诚和对大明的热。
王承恩微微一笑,恢复了和蔼的神,道:「两位总兵大
快快请起,加紧
布防,好防备贼军啊。」他的话语中带着鼓励和信任。
满桂和侯世禄站起身来,庄严地回应:「属下遵命,保卫皇上,保卫大明是
明军神圣的职责。」他们的声音在德胜门外回,表达了他们坚定不移的决心。
王承恩与两位总兵寒暄了几句后,便告辞回城。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城门之
内,而满桂和侯世禄则立即开始着手加强防御,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他们
知道,王承恩一回城就会投到更加紧张的巡防工作中,与
真军的决战已经迫
在眉睫。
孙承宗从通州派来的万余援军,在风尘仆仆的长途跋涉后,终于赶回了北京
城。这些士兵虽然疲惫,但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因为他们知道,自
己的使命是保卫这座帝国的心脏。
这些宝贵的兵力一到达,便立即被朝廷接管,迅速分配到北京城的各个关键
防御点。北京城的城墙高大而坚固,东南西北各城门都是潜在的攻击点,需要足
够的兵力来镇守。
加上锦衣卫、禁卫军、御林军以及九门的官兵,守城的兵力达到了三万多。
这些士兵是大明帝国最锐的力量,他们的任务是确保京城的安全。随后,
紫禁城里的几千名太监也被动员起来,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战士,但在这种危机
时刻,每一分力量都至关重要,使得总兵力上升到四万。
然而,四万对于守护整个北京城来说,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大明此时为了
清剿农民军,已经在中原战场上被牵制了大量兵力,达十几万之多。皇太极准
确预见了这一点,利用大明军事上的空虚,率领十万余真军绕道蒙古,从长城
突击,形成了局部的兵力绝对优势。
真军兵峰所至之处,遇到的明军数量远远不及,无法形成有效抵抗,导致
真军能够摧枯拉朽般顺利推进,直至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城的城门众多,四万兵力一经分散,便显得稀薄。大多数兵力被分派到
外围城门和城墙上,这些地方是防御的第一线,需要重兵把守。而内围的城门里,
大多数城门的驻守兵力不过一二百,他们必须在
数上的劣势中发挥出最大的
战斗力。
紫禁城作为皇权的象征,守备兵力更是不足五百。这些士兵肩负着保卫皇
帝和皇族安全的重任,虽然数不多,但每一个都是
挑细选的
英,他们的存
在是皇城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紧张与不安。士兵们在
城墙上巡逻,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太监们在紫禁城内忙碌,准备着各种防
御措施;而城内的百姓则在忐忑中度过每一天,祈祷着战争的霾能够早
散去。
在北京城的外围,分布着多个重要的城门,它们是京城防御的第一线。
北面,德胜门和安定门巍然屹立,如同守护京城的坚强盾牌。东面,崇仁门
(东直门)
和齐化门(朝阳门)以及外城的东便门和广渠门,构成了京城东侧的屏障。
南面,外城的左安门、永定门和右安门守护着京城的南大门。西面,外城的
广宁门、西便门、阜城门和义门(西直门)构成了京城西侧的防线。
内围城墙则更为重要,南面有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和宣武门,它们是内
城与外城结合部的关键点。皇城的南面有承天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