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四章 三苏父子(3/4)

。”

一旁欧阳发道:“子瞻兄素喜金石,你也刻一闲章赠之,不好么?”

苏轼惊喜地问道:“度之善刻章否?”

章越笑道:“略知一二。”

说罢章越将自己随身带着一枚闲章递给苏轼,哪知苏轼看了不释手,忍不住问道:“三郎,竟习此刻章之法,不知可否教苏某。”

章越忍俊不禁道:“好啊。”

苏轼闻言朗声大笑,苏辙则为兄长擦了一把汗,初次见面就如此,幸亏章度之没拒绝。

不久一名下来此向欧阳发道:“老爷在府中设宴款待苏家客,老爷还听闻章三郎君也来了请一并赴宴。”

章越在旁听了心道,好么,三苏一起见了。

章越随着众一并来至正堂。

但见欧阳修与一名知天命的老者正闲聊。

这位老者大概率就是苏老泉了。

苏轼苏辙在嘉祐二年考中了进士,不过还未授官,至于二的父亲苏洵至今也没考中进士。

当然苏洵的文章写得极好,当年大宋第一学霸张方平读了苏洵文章,曾感叹道‘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

之后张方平将三苏写信推荐了给韩琦,欧阳修。

两个儿子中了进士,苏洵喜极而泣赋诗一首‘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这首诗蛮‘凡尔赛’的。

嘉祐三年,宋仁宗觉得不可让这样贤才遗落,于是让苏洵到舍院考试,苏洵却推辞不去。

苏洵书信与友解释,自己一大把年纪,还要去考试,让来权衡文章好坏,甚是难为。我这个写文章就是不合于考试的尺度,朝廷若觉得我文章好就用,不好就不用。

到了嘉祐四年时,朝廷再度召他进京考试。

正好苏洵两个儿子也服完母丧,父子三就自蜀一并京。

苏洵来京后见了韩琦与欧阳修两位父子三仕途上的贵

他今来见欧阳修不是为自己求官,而希望欧阳修能提携自己两个儿子。

兄弟二都是年少及第,长子苏轼才气纵横,连欧阳修都对他夸赞,三十年后没知道老夫的文章,只知道苏轼的了。

次子苏辙才气虽稍逊之,但稳重慎言。

自己两个儿子都是可造就之才,自己一个老父年近五十,处处碰壁,一事无成。他们若跟随自己脚步,怕将来在官场成就也是有限。

故而苏洵找到欧阳修想让他照拂两个儿子,至于自己为官不为官无关紧要。

然苏洵没料到,这时欧阳修与韩琦之间因榷茶之事在朝堂上有些意见不一。

三苏父子都是闻名天下的贤士,韩琦,欧阳修都欲借重他们的名望。苏洵为两个儿子话说得了,欧阳修也没个承诺,心底不由着急。

欧阳修见章越等来了笑着道:“明允,小儿辈都到了,我们先席吧!”

当下欧阳发又引章越见了苏洵。

苏洵正忧心忡忡,虽然没想到为何章越可以席,但他没有仔细想下去。

至于章越则松一气,万一家问一句,你怎知老夫自号老泉?那当如何?

至后堂席,欧阳修喜宴宾客,故而府上厨子时刻备菜。

这一席饭菜十分丰富。

即便有小儿辈在旁,苏洵仍道:“学士,当初我取二子之名时,见车,车辐,车盖皆有职责于车,唯独轼(扶手)若无所为者,然无轼亦不为车也。我为犬子取名为轼,正是惧他不为外饰也。”

“至于辙也,天下之车无不由车辙而行,但论车行之功,辙从不与其中。将来纵是车毁马亡,也不责难至车辙上。如此车辙于祸福之间,虽无功但亦不为过也。”

章越听了苏洵的言论也是心底感叹。

所为父之子为其计远就是如此吧。轼为车(国家)的外饰就好,但不必承担其责。

辙为车之印,参与了工作但将来事办不好,也不怪不到自己的上。

章越突想起苏轼那首诗,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不得不说,父子三……

此刻欧阳修言道:“数月前,朝廷下旨开制科,陈钱二制科四等。天子有云,制科四等与进士二三同。”

“我看明允不如让他们去试一试如何?”

苏洵闻言目光一凝,他此番本想让欧阳修给二子安排仕途的,没料到欧阳修却鼓励苏轼,苏辙两兄弟去考制科。

制科之难,他是知道的。没料到欧阳修给他们兄弟指了这样一条路。

制科第一关两名大臣推荐。

第二关要写五十篇文章让两制大臣点评,这才得到考试的资格。

至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