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七十六章 王者(1/2)
冕的冕针缓缓地走动,天也是越来越亮。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随着
出来,春寒即消散,章越也不必再加寒衣,否则如省试那般,一边冻得流鼻涕了还一边写文章。
章越已坐在案前思量了许久,如此坐久了确实不太舒服,一旁不少士子都换了姿势。
章越也略动了动身子,揉了揉发麻的腿,然后看向眼前的考题。
董仲舒写春秋繁露前,那时候世界观多为鬼神所充斥之说,而到了他转化为更实际的天道观,他试图以
阳五行,周易来解析社会哲学问题。
章越于稿纸上写了个‘王’字,这‘王’字上一横代表天,下一横代表地,而十字可作
字通于天地之间。
董仲舒在直接在春秋繁露里言,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
也。而参(三)通之者,王也。
故而王者通天地
就是这么来的。这是从字象来解释。
白虎通则记载,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也,这又是从字音来解释。
那么如何王者通天地
作一篇文章?如何来
题?
章越抬起
,但见春
天空很高,碧空浩瀚无垠,屋檐下无数士子与自己一并身处其中,时有时无的春风吹拂着间隔长廊的幔帐。
幔帐起伏之间,突然掠过章越的眉梢。
章越紧皱的眉
一抖,随着这幔帐在眉
一拂,这一刻犹如醍醐灌顶般,胸中块垒尽去。章越已有计较,当即抬手于卷上挥笔写下‘王者率民,四海一之’。
这是赋首,也是
题,笔底隐见波澜。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心血之作,其核心观点就是天
感应与大一统之说。
封建两千年来,儒法两派斗来斗去,对于对方的观点,基本可以说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你赞同的,我坚决反对。
但唯独在大一统之说上,却有惊
的共识。
换句话说,无论变法不变法,但大一统之说从不变。
这就是六王毕,四海一。
有了这
题一句,整篇文章如提起裘衣的领子,提领而顿而百毛皆顺。
有了
题一句,下面整篇文章都可围着此说发挥,章越继续写道‘王者率民,四海一之。六合同沐德风﹐九州共贯同条。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
大一统,首先是王者一
理天下,之后六合同德,九州共法。
德法贯通于四海之内。
儒法家到了这里有了分歧,儒家讲同德,法家讲共法,但要为政就必须儒法兼用。
之后王者制礼作乐……典章征伐皆由王者出……这就是四海一之。
章越第一段飞速写完,第二段起首又道‘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
框架就如此出来。
尽管
题足够
彩,但殿试中一味求颂,容易落了下成了,反而引起哪个考官不喜,难以
高等。必须有自己主张和观点,但又不能露于锋芒,触
之忌。
王者率万民,一
独治,谁来监督?秦灭亡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鉴。
章越继续写道所以王者必然观天之意,行天之志,体天道行
道。
章越再如此写下去,就要照搬‘天
之感’之说,如此欠缺新意。
章越笔锋一转,搬出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即是民意,天心即是民心。
再如何认知天道,但总归还是
在认知,而不是真正天道,故而最终还是落至
心来。
心是一
之心么?不对,乃是万民之心。
如此整篇文章架构,王者贯通天地
,要上承天道。天道就是民意,王者需时时体察民意,百姓喜欢什么就去为之,百姓不喜欢什么就不去为之。
如此一篇文章就将春秋繁露与孟子的贵民,以民为本合二为一。
这也是自己当初写给王安石那封信的初衷。
吾道一而贯之。
文合于志,方能直抒胸臆。
章越可谓成竹在胸,笔下有神,一笔一划仿佛不是写于纸上,似老吏以刀在竹简刻字,工匠拿着凿锤刻于石壁。
这文章显世以来,圣贤为何呕心沥血,为何有的
用尽毕生之力,满腔热血铸就一篇文章。
为得就是文以载道,为己不泯然于众,也为留遗泽于后
。
当章越最后一笔落定,方才笔下抽离,一篇赋作挥就。
章越写就之后方察觉有
站在自己身侧,对方什么时候来得,在自己身旁站了多久,自己竟是丝毫不觉,方才写得是有多
神。
章越略一低
,看到对方明黄色的袍子下摆,当即身子一震,慌忙从坐席上起身,然后避席拜倒在案边,一时说不出话来。
对方倒没有说什么,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