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章 经史并重(1/3)

吕祖谦与朱熹一并师从于胡宪,两是非常好的朋友,同时吕祖谦也与陆九渊好。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儒学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吕祖谦一手促成的,

吕祖谦对于朱熹的学问十分佩服,曾有称赞朱熹的学问就实细,殊为可量,大意就是说朱熹的学问不可测,犹如扫地僧般的存在。

不过朱熹对于吕祖谦看法却有保留。

学生请教朱熹说''东莱之学''如何,他说这位老朋友''于史分外仔细,于经却不甚理会''。

有一次朱熹听说吕祖谦劝自己弟子看史。

朱熹就很不高兴,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我从来不敢劝看史,也不敢劝看经,就是《论语》,《孟子》也不敢教他看,我都是教他从《大学》先开始学起。自己这位老朋友整天向自己学生推荐史记,左传,这容易误导初学者,让他们以为孔子与司马迁一般大小。

朱熹这话不仅批评吕祖谦,更是阐述了自己理学的髓。

先大学,再论语,孟子,四书学完了再学五经,最后才看史。

从浅到,由细实,这是理学见功底的地方。

所以理学主张循序渐进,若有读书读史记这样的书,被老师看见了,会直接拿书敲脑袋责问,四书读透了吗?五经读透了吗?没有读透,你读什么史书?

就好比现在家长说你一句,功课都没作完,看什么课外书?

但反过来,儒家对于天子的培养,都是经史兼读。

担任过讲官的林延知道,每讲,一名讲官教经,一名讲官教史,因为这是帝王之学。

为什么普通无法接受这等教育?一来没指引,仅看史籍记得物,地名,故事,不知道他讲了什么。二就是容易学坏,很多忠臣不学,去学臣。三就是要将经义糅合进史籍讲读是件很难的事,这不是一般老师能办到的。民间的老师能通经就不错了。

所以朝廷里就认为理学更切乎平民教育,而经世致用则在英教育。

这才是理学的初衷所在,也是理学能发扬光大的原因,做不了经世致用的才,但至少是个好,普通老百姓如此也就够了,这是真正的走群众路线。

但到了明朝,这一点却歪了。

很多读书只抱于经义,而不知史学,甚至摒弃史学。如赵用贤,季道统这样的饱学之士,都认为只要读通四书五经就够了。

甚至季道统连思辨都抛弃了,理学不是心学,根基在于''格物致知''。

用心学,禅学顿悟的方法,对外却称自己是理学,里不里,外不外,两边的髓都没有得到。

林延的一句讥讽,令季道统很不高兴。

什么我教你啊?没错,你林延是三元及第,但我好歹也是庶常,你也不能这么看不起吧。

季道统道:“还请林学士解释如何从史籍中思辨?如何不误歧途。”

林延道:“好,那么请问季兄读史记吗?”

季道统虽为庶常,但有心于讲官,身为讲官一定要经史兼顾,如此才能讲授帝王之学,所以对于史记他是有涉猎的。

季道统负气道:“当然读过。”

这时候掌院学士张位笑着道:“林学士当年为讲官,每所讲,天子都是赞赏。今乘着院议之时,大家不妨听听林学士如何讲史,也算增长见闻。”

听了都是点,谁不知道林延在任讲官时,得天子赏识。对于一段史料,如何讲出经世致用,切乎帝王之学,大家都要学着,以后担任讲官时候都是用得着的。

林延向张位拱手表示谢过,然后向季道统道:“请季庶常从史记中任意抽选一篇!”

好大的气,任选一篇!

众翰林都是心底嘀咕,翰林每次讲时,都是要提前备课,好与天子讲史,譬如林延这样随你抽考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艺高胆大''。

季道统也是有几分拿不住,但心想林三元乃儒学大宗师,理学,心学,事功之学无不涉猎,若从这上面考较怕是难了,那么必须剑走偏锋。

季道统想到这里,突然目光一闪,当下道:“那么请林学士讲一讲留侯世家如何?”

听到季道统这么说,众翰林都是一片哗然,高明,实在是高明啊。

留侯是谁?

张良。

张良是什么?道家的物,如果考较林延孔子世家这样的题目,简直是送分题,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花来,但留侯世家就不一样了。

道家与儒学不同,重在一个''悟''字,没有什么循序渐进,每打磨的办法。

好比一个太极图案,有从中看出抱负阳,相互消长,有从中看出月,有看出两条鱼来,靠自己悟出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