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特别的城市(2/3)

领域。

然而对绣城来说,却不可能这样做。首先绣城没有这个地理优势,它身处渤海内侧,周围没有香江这样的,对外资的号召力并没有那么大。

其次和土川当年建设中全国支持也不能比,绣城可以依靠的也只有渤海省一省之力,最多就是东三省齐心协力。进出优惠的政策即使一样,恐怕也无法与具有先发优势的土川相比。

再者土川的工可以说是吃苦耐劳,工们可以坐在作台前一整天,就连上厕所都有时间规定。但这样的劳动纪律,不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从来都没有在东北能够流行过。

究其原因,大概是东北过早的进了高度城镇化社会。以渤海省为例,八十年代城镇化率高达424,全国仅次于帝都和魔都和大沽这三个直辖市。

到1990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是50,到二十一世纪,则是67。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三十年,城镇化率才提高了25。然而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仍然还是全国第五。

城镇市民在八十年代相对农业是特权阶级,生活要优渥的多。福利、生活条件和就业水平,理论上是远超过中国其他省区的。本身就不担心就业问题的东北工,是无法“忍受”像土川的“血汗工厂”里的管理模式的。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八十年代的渤海省大概能算是“穷光蛋发达国家”。和那些未来被中国产业碎的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改开之后发的生产力最先碎的就是国内的“发达地区”,也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们。

和发达国家搞不起力密集型产业一样,东北的土壤在现阶段也并不适合这条道路。

这样一来,也就从根本上说明绣城即使成为特区,也不可能照搬土川的经验。

这种指导思想表现到现实中来,就是绣城和土川截然相反的两种城市气质。

土川的城市道路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汽车在跑了。“中华第一高楼”的土川大厦,更是成为了改开的象征。宽敞繁华的南大道,简直可以堪称是时代的脉搏。在华强北的荒原上,已经是一片片工厂开始拔地而起。

与显现出勃勃生机的土川相比,绣城似乎显得有些平凡。

城市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建造于1057年的一座古代石塔。城市里最宽敞的道路,是火车站前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普通商业街。整个城市最常见的高层建筑,是工厂里耸立的烟囱。们身上的衣服,似乎也没有土川特区那样追赶流。从表面上来看,绣城和如今中国其他的重工业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除了

在绣城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不少甚至在利用等红灯的时间里,仍然捧着一本书在尽快的扫上两眼。

未必是这个有多么好学,也许他的单位今天有一场测验正在准备。

相对于其他的工业城市,绣城早晨的通勤车就要多的多了。一辆辆刷着厂名、公司名,圆圆脑的公车从辛晓松眼前驶过,似乎没有一个尽

一般来说,工厂建在城内的企业是不需要通勤车的。只有上下班需要的时间太长,单位为了不影响工作时间和职工工作效率,才会配备通勤。

从绣城街道上的通勤车数量来看,显然有很多工厂已经迁出了城市。

随着绣城开放特区的可能越来越大,绣城的土地价值无疑正在快速增长。将工厂迁去城郊,空出来的土地进行开发,便成了很多企业的选择。学习新课公司搞房地产开发照顾自己,这绝对是一个争取心的好手段。

由此带来的荣誉感和虚荣心的满足,能够为企业领导进行改革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

这些早上坐在通勤车里的,乘车的时候仍然不忘捧着一本书来看。也不一定就是好学,或许是看闲书解闷,或者是兴趣好呢?

但是莫名的,辛晓松会觉得,绣城这个城市是和其他城市不同的。

其实说来也简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没有一个活生生的迹摆在面前,更能激发们的行动力了。

新科集团胡文海的都市传说,在绣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红点瞄准镜到蓝色小药丸,从锂电池到电力电子,科学技术是实打实的能变成真金白银。

这在绣城,已经是尽皆知的真理了。

为什么胡文海能行,我不能行?

这是很多心里的真实想法。

绣城的企业也有很多在技术改革中尝到了甜,绣城重型机械厂,建筑机械和建筑车辆不仅供应全国,甚至还大量出到伊拉克,最近就连一些欧洲国家都有过来询问价格的企业。

绣城计算机厂,从七十亿项目里拿下了多项电子产品的生产。不仅如此,在普林斯顿大学高材生厂长冉妮的带领下,绣城计算机厂还掌握了psg发声器的技术。为新科电子提供的发声单元应用在出到苏联电子游戏机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