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庐江屯田(2/3)

到庐江,因为庐江距离江东不远,所以那两点问题不会很显著。

但就算不考虑到进攻时的粮问题,也要考虑到防守时的粮储备况。

庐江身为一个战略要地,是很容易受到曹的攻打的,到时候若是江东无法及时派出援军,有着充足的粮食储备,守城胜算也会大大增加。

第二个目的是孙翊要凭借着庐江的地理位置,以屯田为诱招揽流民。

孙翊他要充实庐江的

庐江本来有户十万多户,约四十二万左右,但如今因为战或者地方豪强隐匿,郡守府中在册的户籍只有二十多万,少了整整一半……

一个这么大的郡只有这么少的,根本就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孙翊才要吸引流民通过屯田将他们留在庐江,充实庐江

可以带来兵役,劳役,赋税,是一国的国力基础。只有多了,国力才能有蓬勃的发展。

而且江东此时虽然比北方落后,但他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是江东地广稀,开发的原生力量不足,

所以孙翊想不断的引外来充实江东的,以加快开发江东潜力的进程。

还有,孙翊想这些流民活下来。

都是一样的,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力。

应该吃米,不应该吃

身为受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民族大义熏陶过的孙翊,在他有能力做一些事的时候,他不会视而不见……

孙翊在庐江屯田的具体内容是,孙翊首先将庐江郡内的荒芜田地收为国有,然后再招揽由北方南下的那些流民进行屯垦。

种子,耕牛,农具全都由郡守府提供,并且郡守府发出公告,屯田所得每亩收成,官方得6成,屯垦者得4成。

这个公告刚一发出去,迅速的传遍了庐江全境,然后向着相邻的淮南一地传去。

庐江与淮南境内不仅仅有本地居民,还有许多从北方逃难迁移而来的难民,特别是淮南境内。

在这个公告刚刚传出去的时候,皖县外就陆续聚集来了不少的难民。

正常来说,难民一般对官府的公告都会先观望一会,毕竟屯田算是个新东西。

而且这时候的官府大多也不是好东西。

但是这些难民是由北方经过中原迁移到江淮一地来的,感谢曹的各地屯田政策,这些难民已经见识过中原地区的屯田了,知道这不是虚假欺

而且曹肯定是以天子的名义公布的,对于这些难民来说,如今天下还是汉家当政,他们只会以为这是天子下达的政令,如今传到庐江来了而已。

还有一点,庐江的屯田政令内容比中原流传的更为吸引他们。

孙翊的屯田令中有一项政令,

“耕三年者,授田。”

这项政令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对于这些流民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从北方迁来庐江的流民来源地很多,河北、中原、关中等,但其中大部分流民的前身都是在原住地的农民。

对于农民来说,什么诱惑力最大,那就是田地了,那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

对于这些千里迁徙,朝不保夕,奄奄一息的流民来说,只要能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有田耕种,从而有个安身立命的土地,

别说三年内每亩田地的收成只分四成给他们,只要管吃管住,让他们给孙翊白都行。

特别是曹颁布的屯田制当中,是没有授田这点的。

在曹的屯田制中,土地是国家的,屯田的农民更类似与政府是一种雇佣关系,为政府所雇佣为政府耕种,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收取粮食收成作为报酬。

而且曹为了有充足的力进行屯田保证粮食收成,他就把屯田的百姓设为屯田户,而且这个户籍不可更改,并且要一代代世袭下去。

但是相应的孙翊却没有限制这点,对于孙翊来说,屯田只是一种临时制度,战时需要而已。

没必要把百姓生硬的束缚在土地上,单独设户,还要强制世袭。

孙翊认为要想保证社会良发展,就不能禁锢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上下流动,不然社会最后会发展成一个怪胎,从而导致一个王朝的崩塌。

孙翊的屯田制无疑对流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曹的屯田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庐江的屯田政令传播范围更广后,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流民到庐江来,还有可能把中原那些已经参加屯田的流民也吸引过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

这些难民在中原地区已经实行屯田的况下还继续往南,只是因为中原战频繁,他们担忧收获得不到保障而已,并不是他们对屯田不心动。

如今较为安稳的南方也开始实行屯田,相比较之下屯田内容对他们也更为有利,他们自然就会迫不及待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