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6/19)
和束发冠,再配以巾帽,
身穿明黄色的龙袍,上面绣着龙腾四海的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帝王的威严。
他的脚穿蓝色的靴子,与龙袍相得益彰。然而,尽管衣着华贵,崇祯帝的脸上却
带着一丝苍白,那是长时间劳累和忧虑留下的痕迹。
他的手中拿着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奏疏,那双充满英气的剑眉下,星目在奏疏
上细细扫过,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奏疏上的文字描绘了真
屡
次犯边的惨状,杀掠地、洗劫一空、寸
不留,这些字眼让崇祯帝感到一阵揪
心的痛楚。
崇祯帝的眼泪在眼眶里晃,每当想起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他的心就
如同被刀割一般。他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让他感到
的自责和无力。因此,他不忍心穿戴过于华丽的服饰,也不愿享用奢侈的膳食,
他的心中只有对百姓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龙座的左边,王承恩身穿灰色的袍服,静静地侍立一旁。他的手里拿着一
根佛尘,半低着,神
恭敬而专注。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知皇
帝的心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生怕打扰到沉思中的皇帝。
朝会的气氛庄严肃穆,臣工们整齐的站在殿下,等待着皇帝的旨意。他们的
目光不时投向龙座,关注着皇帝的每一个表和动作,试图从中捕捉到皇帝的心
思和朝政的动向。
朝会上,空气凝重,群臣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但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紧迫和忧
虑。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紧锁,他的心中反复思考着袁崇焕奏疏中提到的建
议和当前的局势。
「真
知己适打野战,而坚城难攻,且屡败于袁督师手下,所以臣以为应
该增兵长城,以防不测。」一位臣工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
北方防线的担忧。他知道真
的野战能力,也清楚袁崇焕在对抗
真
中的贡
献,因此他主张加强长城的防御。
「袁督师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袁督师作为
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有责任的。」另一位臣工补充道,他在强
调袁崇焕的责任和作用,同时也在提醒着在场所有,防务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重
要。
接着,又有一位臣工站了出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袁督师负责山
海关外的防务是没错,但是整个长城防线有上千公里,但兵力不足以维护整个防
线,如果朝廷不派兵,一旦被真
从长城方面突
一点,事
就不妥了。」他
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
崇祯帝听着臣工们的讨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大明目前正面临着粮饷匮乏
的困境,特别是北方地区和中原,战频发,民生凋敝。而南方的钱粮,因为中
原和北方的贼军作,粮道被断,且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
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加强长城防线的重要,但同时也
明白国库的空虚和运输的艰难。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龙椅的扶手,那上面雕刻的
龙纹似乎也在诉说着大明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自陕西等地天灾降临,引发的农民起义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周边州县。
朝廷的驻军在这些地方疲于奔命,力图平息起义,却因兵力不足而显得捉襟见肘。
一些城池不幸被起义军攻,更有官兵在重压之下投靠了起义军,使得局势愈发
复杂。
原本计划增援长城各关隘的八万余兵力,因农民起义的发而被迫改变用途。
这些兵力,原是长城防线的坚实保障,如今却不得不调转方向,急赴陕西和中原,
以对抗益蔓延的起义军。
朝中的臣工们议论纷纷,面对如此局面,每个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的主张坚决镇压起义,有的则提出应从宽政策,以缓解民怨。但无论何种策略,
都离不开兵力和粮饷的支持。
崇祯帝在龙椅上沉思良久,他知道,每一次的调兵遣将,都意味着大量的粮
饷消耗,以及士兵们的劳累奔波。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作为一国之君,
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决策。
在陕西和中原的战场上,明军士兵们在疲惫中挣扎。他们或在刚刚平息了一
个地区的起义后,又接到命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